卑南文化遺址

主要分佈於海岸山脈和花東縱谷南段的河階、海階或山區的緩坡地。重要遺址有卑南、掃叭、富山、漁場、漁場南、東河Ⅰ、東河Ⅲ等。出土大量鐮刀、石刀等農具,而且器型也有大型化的趨勢,可見農耕更形發展,也更重要了。 至於海岸地區的遺址則出土豐富的網墜、尖器等漁業用具,又顯示對海洋資源的依賴,這毋寧是人類為了生存而和個別環境互動的自然現象。遺址的範圍都相當大,像卑南遺址的面積就有八十萬平方公尺,聚落龐大,而且建築物成排分佈,格局嚴謹,已經是頗具組織的社會結構。以卑南遺址所發現的文化內涵而言,生業型態以農業為主,斧鋤形器雖不多,但有大量的石刀,石鐮和去殼用的石杵,推測是種植小、米陸稻;此外狩獵工具的矛、簇也很多,但漁具就相當缺乏。生活用具的陶器以夾砂素面紅陶為主,墓葬內有特別製作的陪葬用豎把罐。很可能有人專門從事玉石飾品製作,並以玉製器物來交易。 有數以千計的石板棺埋在建築物底部,成帶狀分布,而且與地上建築物的座向相同,顯然意義非比尋常。棺內更有豐富又精美的陪葬玉器、陶器,可見當時人已有靈魂觀念,相信死後另有世界,並且有相沿成俗的喪葬儀禮。(http://www.sinica.edu.tw/~tibe/1-culture/pre/ba_nan.html)
標籤: 卑南文化遺址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