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貝殼

2007年5月23日 星期三

克諾索斯王宮


這次海嘯給地中海地區帶來巨大災難,希臘沿海及其島嶼的居民點均遭摧毀,桑托林火山南邊130公里的克里特島上的村鎮蕩然無存,已經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米諾斯文明消失了,克諾索斯王國不復存在。
克里特島面積8,336平方公里,是愛琴海最大的島嶼。公元前2000年前後,克里特島發展到青銅器全盛時期,以島北克諾索斯城為中心建立了統治全島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700年前後,克諾索斯毀於地震。廢墟上重建新城,米諾斯王宮更加宏偉,而其中的迷宮更是名震遐邇。米諾斯文明為希臘大陸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可惜,公元前1470年前後桑托林火山的爆發,毀滅了克里特島的一切。隨著歲月的消逝,城市和官殿的廢墟逐漸被泥沙掩埋了。後來移居島上的居民,不清楚宮殿的位置。倒是一些外國學者,從史籍的隻言片語中,知道遠古有個克諾索斯城,城中有座美麗而神秘的迷宮。這個謎存在了三千多年,以各種神話和民間傳說傳播於世界各地。
英國一位考古學家為了揭開這個千古之謎,帶了一支考察隊到克里特島。經過考證,判定該島首府伊臘克林南方七公里的克諾索斯地下掩埋著一座古城。1900年開始發掘。經過八年,清出無數浮土,一座宏偉的宮殿出現在人們面前。其中零散的出土文物,收藏於伊臘克林的考古博物館內。
米諾斯王宮基本完整,座落於凱夫拉山麓,總面積22,000多平方米。主體為二層建築,低坡地的東宮是四層樓,共擁有大小宮室1,700多間。支撐屋面的立柱都用整棵大圓木刨光而成,上下一般粗,極其整齊協調。1,400平方米的長方形中央庭院將東宮和西宮聯成一體,各個建築物以長廊、門廳、復道、階梯連接。國王寶殿、御寢、后妃居室、貯寶庫、亭閣等等,巧妙配置。千門百廊,曲巷暗堂,忽分忽合,前堵後通,神機莫測,確實是座名副其實的迷宮。(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1/5/25/10271.html)

標籤:

馬丘比丘



西元1533年南美洲的印加帝國淪陷於西班牙的征服者法蘭西斯科‧皮札諾(Francisco Pizzaro) 手裡,神秘的古印加文明也跟著被徹底的毀滅。直到十九世紀初期許多印加文明的廢墟遺址陸續被考古學家發現,這個失落帝國宏偉壯麗卻殘破不堪的遺跡才逐漸呈現在我們眼前,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國的觀光客前往憑弔。
南美印加古文明之旅的起點是從古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 (Cuzco)開始,途經里歐烏蘭邦巴(Rio Urabamba)的聖谷(Sacred Valley),抵達位於山頂上的印加古城遺址馬丘比丘(Machu Picchu)為止。你將驚嘆的發現,原來印加文化在這安地斯山脈的深山裡僥倖地殘存了下來。在這裡,佔總人口數一半,大約1000萬人依然使用南美印第安部落之一的蓋楚瓦族(Quechua)語言;在這裡,還可以從安地斯山裡的農夫身上找到印加傳統的風土人情與習俗;也就是在這裡,即使是天主教的節慶,還是有許多人用面紗遮掩臉部,以代表對古代神祇的崇敬。
庫斯科是一個極為清爽優美的殖民城市,海拔高達3360公尺,四周被覆蓋著白雪的高山所環繞著。而它也是美洲最古老的原住民城市,即使是在1536年印加人反抗西班牙的侵略失敗,整個都市幾乎呈現半毀的情況下,綿延至今的原住民香火還是未曾間斷過。印加文明靈巧熟練的石造建築也同樣令人感到驚奇與不可思議,這種技術也被廣泛地使用在後來的建築物上,以及後來許多蓋在原本是印加宮殿地基上的建築物,包括那富麗堂皇、裝飾華麗的巴洛克式大教堂。佔地遼闊的Plaza de Armas 是庫斯科的主要廣場,也曾經是古代印加帝國舉行祭典儀式時的重要場地。何不停下腳步,在廣場的拱廊上享受一餐佳餚或啜飲一杯美味的咖啡,妳將發現一大片印加時期的石塊就在妳左右與妳迎面而視,感覺是那麼的親切卻又遙遠。(
http://www.flying.com.tw/travel/trip/atlas/south_america/machu_picchu.htm)

標籤:

法洛斯燈塔


法洛斯燈塔興其餘六個奇觀絕對是與別不同,因為它並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純粹為人民實際生活而建,法洛斯燈塔的燈光在晚上照耀著整個亞歷山卓港,保護著海上的船隻,另外,它亦是當時世上最高的建築物。位置:在埃及(Egypt)的亞歷山卓港(Alexandria)附近的法洛斯島(island of Pharos)上。在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死後不久,他的手下之一Ptolemy Soter 便稱霸埃及,並建都於亞歷山卓,有鑑於亞歷山卓港附近的海道十分危險,Ptolemy Soter便下令由建築師Sostratus及亞歷山卓圖書館(Alexandria Library/Mouseion)合作興建法洛斯燈塔,燈塔於公元前290年竣工。法洛斯燈塔以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共分為三層:最低的一層為四角柱,高55.9米(183.4尺),第二層為八角柱,高18.30米(60.0尺),而最高一層為圓柱,高7.30米(24.0尺),屋頂上還有海神波賽頓(Poseidon)的雕像,整座燈塔高達117米(384尺),竟相等於一幢現代四十層高的建築物!燈塔內部是螺旋狀階梯,燃油經階梯運往塔頂,塔頂的一座房間內,工人便倚靠燃燒石油的燈光,再利用後方的鏡收集光線,然後反射出去,晚上以便是這樣以火光照耀大海,白天則依靠反射陽光,據說燈光能照射到56公里外的海道那麼遠,並具有防衛及偵察敵人的功用。(http://www.cte.fju.edu.tw/garfield/material/w_hist/7_3_pharos/pharos.htm)

標籤:

比薩斜塔


建於西元1173年,迄今已屹800年了,為羅馬式的白色大理石斜塔,世界七大建築奇景之一,建築至10公尺高時開始傾斜,至今仍在傾斜中。這座高54公尺的斜塔,共分8層,每層外圍有許多根石柱,形成一圈迴廊,從遠處望有如一座雕工精緻的藝術品,斜插在綠色草坪上(http://www.gloriatour.com.tw/product/city/show.asp?sce_name=%A4%F1%C2%C4%B1%D7%B6%F0&Cityno=PSA)

標籤:

龐貝城



很久以前,義大利南部坎佩尼亞地方(Campania)有個叫做龐貝的城市,該城市建於史前時代維蘇威火山噴出的熔岩流上。自古以來,就有奧斯肯人(Oscan)、希臘人、艾楚里亞人(Etruria)、塞尼阿姆人(Samnium)等多種民族居住於此。
  西元前前89年,龐貝被劃入羅馬統治之下,因此其制度、建築等,都很快地沿襲羅馬。此地風光明媚,許多羅馬上流人士將別野建於此地,作為休閒場所。肥沃土地盛產葡萄和橄檻,市場中商店林立,商業活動十分興盛,最盛時期的人口近2萬,成為坎佩尼亞地方的中心。
  西元63年2月的大地震帶來嚴重災害。雖然不久後即進行修復,但在修復其間的西元79年8月24日,維蘇威火山爆發,將歷史久的龐貝城埋沒於火山灰之下。
盛極一時的龐貝城,被掩埋於火山灰中
  維蘇威火山是位於義大利那不勒斯灣岸的活火山,龐貝城則在該火山的南側。維蘇威火山於西元前8世紀發生大噴發以後,就一直保持休眠狀態。
  促使整個龐貝城滅亡的大爆發,發生於西元79年8月24日正午左右。爆發突然發生,但也有些兆,即大約8月中旬開始小地震就不斷發生。通常火山爆發前必有多次小地震,這是因為岩漿向地表上升而造成的。受到此次大爆發的影響,那不勒斯灣沿岸的都市赫勒克拉紐姆、史達比亞也與龐貝城一起滅亡
(http://www.stps.tcc.edu.tw/stps/activity/57_disk/63/6317/03/03.htm)

標籤:

路克索


從開羅搭乘埃及航空飛機直飛路克索,再由路克索搭乘郵輪沿著尼羅河而下到亞斯旺Aswan。舊名底比斯的路克索,是古埃及時期首都的所在。 著名的景點有,卡納克神殿、路克索神殿、帝王谷、孟農巨石像、荷雪淑得神殿等等(http://jenai.jaes.tpc.edu.tw/~jaes713/luxor.htm)

標籤:

聖岩圓頂寺

在耶路撒冷市中心聳立著一座宏偉的建築 (甚至在今天也是首屈一指的) ,那就是圓頂大石 ( Dome of the Rock ) ,它是由阿卜杜勒麥利克 ( Abd al-Malik ) 於公元691興建的。然而,你注意到圓頂大石不是一座清真寺,因為它沒有 Qibla (朝拜方向) 。它是有八根柱子支撐的八角形建築 ( Nevo 1994:113) ,這表明它是用來繞行的建築 (供人們圍繞著走) 。所以,它更像是一座聖殿 ( Glasse 1991:102) 。今天,它被認為是繼麥加和麥地那之後的伊斯蘭第三大聖地。穆斯林堅決認為建造圓頂大石是為了紀念穆罕默德夜遊升天,在天上與摩西 (穆薩) 和安拉討論信徒們每天需要禱告 (拜功) 的次數這一件事情的 (也就是阿拉伯語裡的 Mi'raj (登宵) ) ( Glasse 1991:102) 。
Van Berchem 和 Nevo 對這座建築牆面上的碑銘進行過研究,而根據他們的考察結果,這些碑銘對登宵一事只字未提,而是純粹引用了古蘭經裡面一些護教的經文,它們顯然主要是針對基督徒而作的辯論。這些碑銘證明了耶穌 (爾撒) 的彌賽亞 (麥西哈) 的身份,承認先知們,還說到穆罕默德受到了啟示,和 「伊斯蘭」 、 「穆斯林」 這些術語的使用 ( Van Berchem 1927:nos. 215,217;Nevo 1994:113) 。如果圓頂大石是為紀念那個重大事件而建造的,那為甚麼它一點都沒有提到過這件事呢?也許這座建築的興建是有其他的目的,而不是紀念登宵一事。這麼早就建造了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築,這個事實表明:成為聖殿和初期伊斯蘭中心的是耶路撒冷,而不是麥加,這個地位至少持續到七世紀晚期 (Van Bercham 1927:217) 。
我們前面讀到穆罕默德的目的是要通過奪回亞伯拉罕 (易卜拉欣) 的土地或者說巴勒斯坦,來實現他和夏甲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從這裡面我們感覺到,哈里發阿卜杜勒麥利克建造這座建築是作為紀念穆罕默德成功實現目的的紀念性建築。難怪當阿卜杜勒麥利克建造圓頂大石以宣告穆罕默德的先知使命時,他是親自將它建在聖殿大石上 ( Van Berchem 1927:217)
(http://www.answering-islam.org/Chinese/project/big5_topic19/23/big5_19_23_a.htm)

標籤:

佩特拉


公元前3世紀納巴泰人建國,便以佩特拉為首都。2千年前佩特拉是東西貿易的重鎮,埃及的黃金及草紙、阿拉伯和印度的香料,都經此輸往大馬士革、迦薩等市場銷售。納巴泰人充分利用了該地的地理特點,他們抽取過路稅,因此相當富足,但也好景不長,公元106年羅馬皇帝圖拉真把它滅掉,淪為帝國的一省,稱作阿拉伯人佩特拉區。
易守難攻的佩特拉,可說是被水源打敗的。當地惟一的水源叫「摩西泉」(Wadi Muse),據納巴泰人的傳說,當年猶太人離開埃及,在曠野飄流40餘年,行經此處,因為沒有水喝,摩西便遵耶和華的指示,用手杖擊打磐石,大量的泉水因此冒出,足供30萬以色列人飲用,這也成為後期石頭城人民的飲用水源。
佩特拉當時的繁榮昌盛,引起羅馬帝國的覬覦,但要進入佩特拉,除了險峻狹隘的谷中峽道,並無任何入口,所以羅馬帝國屢攻不克。但羅馬軍隊意外發現,供給佩特拉城的水源竟在地峽的外面,羅馬人於是切斷了城中的水源,致命的一擊,才迫使納巴泰人迅速投降。
納巴泰人以佩特拉為都所建立的國家就是舊約聖經‧俄巴底亞書中所記載的以東國。當年猶太人亡國的時候,以東國幸災樂禍、落井下石,所以受到上帝的懲罰,導致自己也淪落亡國之命運。由此看來,與其說以東國是被水源打敗的,倒不如說是上帝的懲罰
。(http://tw.epochtimes.com/bt/6/8/8/n1415122p.htm)

標籤:

2007年5月16日 星期三

希臘文化


是歐洲東南部的一個半島,三面臨海,是以交通便利,文化自然也十分發達,它文化上的造就,為人類歷史上所罕見。它最古老的歷史和來源已無從考究,但是在西元前的776年,它已有奧林匹克運動大會的記錄,是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運動記錄,在這之前的一些記述,多屬神話,不足為評。
  它是由四個民族所組成,即:愛奧利斯(Aioleis),阿加奧斯(Achaios),多利奧斯(Dorios),約尼奧斯(Jonios)所共同組成的一個民族,這四個民族的共同始族是希倫(Hellen),因此希臘亦稱為希倫。
  實際上這四個族群各自獨立,但是個聯邦制,因同屬一個同文同種的民族,在語言和文化上彼此統一,故此舉行定期的聯邦藝賽會。在各自自由地競爭下選出國家人才,於是給後世的希臘文化打下了堅強的基礎,使它不論在建築、文學、藝術、和哲學上都有特殊的表現,是其他古代國家所不及的。
  因為它是一個半島國家,是以人民都是航海經商的能手,於是也在地中海岸建立了殖民地區,使它影響力大大地擴展出去。但在公元前第六世紀,有波斯帝國的興起,而使希臘的聲望大力減退,甚至連它有名的馬其頓城,也在公元前510年,被波斯人所佔領。希臘聯邦各人民奮起圖強,組織聯軍,打敗了波斯聯軍,可惜剛才爭取來了勝利,沒多久又有埃及的數百隻軍艦的進攻,可是希臘再次勇力作戰,將入侵的埃及軍打敗,且獲得了數百隻敵人的軍艦,作為戰利品。波斯大軍終於成了希臘軍人的敗部,也因此再也不敢向希臘挑戰鬧事,而希臘經此多種戰役,也成了一個團結統一的強國,以雅典為中心,組成了一個團結一致的國家,直到公元前431年,國泰民安。
  但在公元前431年,又進入了多事之秋,即希臘發生了內鬨,有幾個聯邦起來反對雅典的首席地位,尤其有斯巴達和泰貝斯兩個聯邦與雅典相互爭霸,而奇怪的正是在這多事之秋的時代,也正是希臘的文化和學術思想非常發達的時期,這多少與我國春秋戰國時代有點相似。
  終於在公元前338年上,混亂的局面被馬其頓王子裴理伯所平息,而統一全國。但僅兩年後卻被手下所殺,其子亞歷山大雖然十分年輕,僅二十歲繼父位稱王,他是位雄才大略的王子,立即開拓疆域,平定本國天下後,帶著大軍和成批的技術人員,和一個強大的智囊團,作遠征的工作,他所向無敵,征服了許多地區和國家,波斯帝國早已成了他的屬下,而他仍然繼續東進,已經到達了印度的恒河,大半個亞洲已成了他的屬土,此時士兵己經開始厭戰,不願再前進,他只好搬師回京,準備整軍後再揮軍西向,征服歐洲,可惜他已時不我與,在回國的途中患急性瘧疾,於六月十三日客死於巴比倫城中,年僅三十有三而已,時在公元前323年。這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人物,的確猶如曇花一現,但他卻給後世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尤其在文化事業方面,故此,後人在歷史上稱之謂大亞歷山大國王。(
http://www.cathvoice.org.tw/4u/pilqrimage/c3.htm)

標籤:

卑南文化遺址


主要分佈於海岸山脈和花東縱谷南段的河階、海階或山區的緩坡地。重要遺址有卑南、掃叭、富山、漁場、漁場南、東河Ⅰ、東河Ⅲ等。出土大量鐮刀、石刀等農具,而且器型也有大型化的趨勢,可見農耕更形發展,也更重要了。  至於海岸地區的遺址則出土豐富的網墜、尖器等漁業用具,又顯示對海洋資源的依賴,這毋寧是人類為了生存而和個別環境互動的自然現象。遺址的範圍都相當大,像卑南遺址的面積就有八十萬平方公尺,聚落龐大,而且建築物成排分佈,格局嚴謹,已經是頗具組織的社會結構。以卑南遺址所發現的文化內涵而言,生業型態以農業為主,斧鋤形器雖不多,但有大量的石刀,石鐮和去殼用的石杵,推測是種植小、米陸稻;此外狩獵工具的矛、簇也很多,但漁具就相當缺乏。生活用具的陶器以夾砂素面紅陶為主,墓葬內有特別製作的陪葬用豎把罐。很可能有人專門從事玉石飾品製作,並以玉製器物來交易。  有數以千計的石板棺埋在建築物底部,成帶狀分布,而且與地上建築物的座向相同,顯然意義非比尋常。棺內更有豐富又精美的陪葬玉器、陶器,可見當時人已有靈魂觀念,相信死後另有世界,並且有相沿成俗的喪葬儀禮。(http://www.sinica.edu.tw/~tibe/1-culture/pre/ba_nan.html)

標籤:

十 三行文化遺址


十三行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民國46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在這裡確認發現史前的煉鐵遺跡後,將它定名為十三行遺址。之後陸續有多位考古學者在此進行發掘,出土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遺物。經研究得知,十三行人生活在距今1800~500年前,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至於十三行人為什麼在這裡生活了一千多年後突然消失,仍然是個謎,只是從一些證據看來,十三行人很有可能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至於為什麼將它命名為「十三行遺址」呢?根據考古學習慣,史前遺址的命名大多採用發現地的最小地名,而十三行遺址之得名,就是因為遺址所在地,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的別名為「十三行莊」。又,相傳在清朝時,這裡曾經是重要的貿易商港,有多達十三家行郊在此經商,所以大家就將這裡稱做「十三行」,但也有學者主張「十三行」應是原住民地名漢語音譯的結果。考古學是一門相當倚賴「證據」的學科,有多少證據就推論多少的事情,因此十三行遺址的發現,可以說是台灣史上的大事,它讓這塊島嶼的歷史軌跡更加清晰。(http://www.cogsh.tp.edu.tw/webgame92/01415/p3.htm)

標籤:

圓山文化


圓山文化的年代大約在四千到二千五百年前之間,算是北部區域最早被發現的遺址,現在的台北盆地是一大片湖泊,圓山當時都在湖畔或是露出湖面的小島。圓山文化一向以「貝塚」的遺跡聞名,可是貝塚並不是人們幫貝類在死後所蓋的墳墓,而是人類在以貝類做為食物後所丟棄的外殼推積而成。貝塚除了經人類食用外,也常有陶器、石器….等遺物,有時還會發現到墓葬。臺灣北部的圓山、十三行,中部的番仔園、八卦山,南部的大湖,澎湖的果葉,金門的富國墩….等,都是有名的貝塚遺址。 (http://www.mlps.ttct.edu.tw/project/2002/museum_tt2/a8/)

標籤:

伊斯蘭教


伊斯蘭」原意是:完全服從真主旨意;伊斯蘭教徒則為遵行伊斯蘭教條的信徒。伊斯蘭教即俗稱的回教,創始人為穆罕默德(Muhammed),他是伊斯蘭教徒最尊敬的先知,也被稱為「受讚美者」。
  西元570年6月8日,穆罕默德降生於聖地麥加,西元632年逝世,享年62歲。穆罕默德六歲時父母雙亡,由叔父阿布泰利伯(Abu Talib)扶養長大。阿布泰利伯是隨著駱駝隊四處經商的生意人。當時整個阿拉伯半島經濟不穩、貧富懸殊差距大,居民信奉各式各樣的宗教,敬拜各式各樣的神祇。神祇數目竟高達360,先知也有124,000位。根據伊斯蘭教的歷史學家記載:穆罕默德雖生於這樣的世代,但從孩童時期,他就非常憎惡偶像崇拜,並且過著高尚的道德生活。
  年輕的穆罕默德受雇於一位富孀,名叫卡迪佳(Khadija)。他為卡迪佳料理駱駝商隊,漸漸展露頭角,成為麥加商隊領袖中耀眼的一員,被稱為「歐阿敏」(Al-Amin),是信實之人的意思。
  25歲時,他和卡迪佳結婚,生了六個小孩,但只有一個女兒存活。卡迪佳死後,贊同一夫多妻制的穆罕默德,又陸續娶了多位妻子
。(http://www.ccea.org.tw/WATER/relig/9601m1.htm)

標籤:

吳哥窟


相對於柬埔寨人來說,吳哥窟不似人間的製作,而是一個神話傳說。按傳統的說法,居住於Meru山上的Indra神,賜予人性的生命給祂的兒子Ketomealea,讓祂能保護佛教,及維持其王國的光榮。一個晚上,Indra神派遣 Meatolei 神到世上,帶回Ketomealea,乘祂坐著馬車前往拜訪33神的天堂 ( Heaven of the 33 Gods )。於停留時,Indra 神教授了Ketomelea10種神聖的使命,並連續七天,於花園內,替Koetomelea每天洗浸香浴七次。再邀請7位神聖的Brahmans為祂唸誦七咒語,及灑潑神水,祝福祂能享受百歲長壽。禮成後,他們乘坐馬車,飛到Indra神的宮殿。此後Ketomealea便被選定為建造人世間的使者。天上的建築師並建成了吳哥窟,Ketomealea 看都吳哥窟的宏偉建築,感到非常高興。並要求Pisnouka同樣多建造幾處像吳哥窟的地方。直至Ketomealea受封為此社稷的國王時,Indra神再重臨大地,向其兒子祝福,並賜祂為「Aritha-polape a-hano」(即消滅敵人的強者)。Ketomealea並將祂的國土命名為Kampuja,即是現在的Cambodia柬埔寨。(http://www.gloriatour.com.tw/product/city/show.asp?sce_name=%A7d%AD%F4%B8]&Cityno=REP)

標籤:

2007年5月9日 星期三

埃及歷史


埃 及 歷 史
雖然有許多考古遺址的發掘,我們對古埃及歷史的了解卻仍然非常有限。除了少數記載法老王名單的石碑或莎草紙文獻以外,並沒有完整的文字記載。 公元前47年,凱撒大帝進攻埃及的時候,戰火波及亞歷山大城圖書館。這部「埃及史」被燒毀,實在是無法彌補的損失。直到目前,埃及學者仍然沿用馬內托對埃及史的劃分,但是對許多帝王的興衰更替,以及確實的年代,仍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 另一件對古埃及歷史研究的重大打擊發生在公元391年。當時信奉基督教的羅馬皇帝狄奧多斯一世下令關閉羅馬帝國領土內所有異教神廟,包括埃及的神廟。 自十九世紀以來,隨著對埃及考古學研究的進展,特別是古埃及文的解讀成功,我們對古埃及歷史、文化的了解才逐漸勾勒出一個大致的輪廓。 古代的埃及人在6000多年前(4000BC)到5500多年前(3500BC)之間就分別在上埃及(尼羅河河谷)與下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建立相當有規模的聚落。由於自然環境不同,上、下埃及發展出不同的文化與信仰。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工藝水準較高的上埃及統一了下埃及,建立埃及第一王朝,並且在位於上、下埃及交界的孟斐斯(Memphis)建立國都。孟斐斯的首都地位到了中王國時期被位於下埃及的底比斯(Thebes)取代,但仍然是重要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http://www.cyut.edu.tw/~s9466466/egypt%20history.htm)

標籤:

潘朵拉ㄉ故事

潘朵拉是宙斯創造的第一個人類女人, 主要是要報復人類。因為眾神中的普羅米修斯過份關心人類,於是惱火了宙斯。宙斯在爭奪神界時,就是得到普羅米修斯及其弟伊皮米修斯的幫助,而能登上寶座。普羅米修斯的名字即「深謀遠慮」的意思。而其弟伊皮米修斯的意思為「後悔」,所以兩兄弟的作風就跟其名字一樣,有著「深謀遠慮」及「後悔」的特性。
潘朵拉被創造之後,就在宙斯的安排下,送給了伊皮米修斯。因為祂知道普羅米修斯不會接受祂送的禮物,所以一開始就送給了伊皮米修斯。而伊皮米修斯也接受了她,在舉行婚禮時,宙斯命令眾神各將一份禮物放在一個盒子裏,送給潘朵拉當禮物。而眾神的禮物是好是壞就不得而知了。伊皮米修斯的胞兄普羅米修斯就警告伊皮米修斯, 千萬不要接受宙斯的禮物,尤其是女人,因為女人是危險的動物。而伊皮米修斯就跟其名字一般,娶了潘朵拉之後沒多久,就開始後悔了。因為潘朵拉除了善妒,貪婪,愛美外,最大的缺點就是好奇心了。從結婚以後,她就不斷地想打開眾神送的小盒子,而伊皮米修斯卻要時時刻刻的提防她的好奇心,因為他知道盒子裏的禮物未必都是好的。有一天,潘朵拉的好奇心戰勝了一切。她等伊皮米修斯出門後,就打開了盒子,結果一團煙衝了出來,將一切禮物全都釋放,這裏面包含了幸福、瘟疫、憂傷、友情、災禍、愛情‧‧‧,潘朵拉害怕極了,趕緊將盒子蓋上,但一切都已經太遲,盒子內只剩下「希望」。於是潘朵拉抱著「希望」等著伊皮米修斯的歸來。http://home.kimo.com.tw/momoalice/story*-*

標籤:

聖彼得教堂


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建築聖殿﹐它所擁有數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由於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建築師都參與整建的工程﹐聖彼得教堂由外而內都有著不容忽略的重要特色﹔它的圓頂是由米開朗基羅所設計﹐高達136.5公尺﹐以為梵諦岡的重要目標。雖然這座造型典雅的圓頂完成時﹐米開朗基羅已經過世﹐這仍是他生前非常重要的創作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圓頂的內部有537級的樓梯﹐可通往最高處﹐教堂最裡面的中心位置是一座造型華麗的聖體傘﹐建於1624年﹐這也是宗教的祭壇所在﹐就建於聖彼得墓穴的上方。(http://home.kimo.com.tw/aquacat.tw/archi/0504-6.htm)

標籤:

萬里長城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好多年前,中國的長城已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建成萬里長城。後經歷代王朝陸續修築,漢、明兩代修築的規模更大得驚人,現存的長城為明朝所修築由渤海之山海關伸展到甘肅省之嘉峪關,長城平均高度為7.8米,平均底部闊6.5米,而頂部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設一座長方形石台作為瞭望之用。<http://www.ncyes.ncyu.edu.tw/class/5101/new_page_11.htm.>

標籤:

紫禁城


在紫禁城的東部靠北半面,有一組完整的宮殿建築群,這就是寧壽宮建築群。在明朝,這裡也有一組建築,但規模不很大;清朝康熙年間,在此建了寧壽宮,這是一組十分完整的建築群體,它分為前面的宮殿和後面的寢居兩部分。在後一部分裡,可分為三個區,中路是居住區,東路是娛樂區,西路是園林區。整個建築群四周有高牆相圍,成為一個相當封閉的獨立區域。 寧壽宮建築群的正面入口是皇極門,門前有一橫向的庭院,左右兩邊是欽禧門和鍚慶門,南面布一影壁正對皇極門,組成門前的廣埸。皇極門用琉璃在牆外做成三間七樓加垂蓮柱的三座門形式,三個門洞上都有琉璃瓦出檐,檐下有斗栱、橫樑,樑上有琉璃貼成的旋子彩畫,門上有石製須彌座,門前放置水缸四隻,整座大門華而莊嚴。在皇極門的南面立有一座琉璃照壁,照壁上有龍九條,俗稱為九龍壁。 進入皇極門就來到了寧壽門前的庭院,庭院很寬闊,在四周種有松樹, 以表示它為太上皇使用的特殊用處。寧慶門位於庭院北面的中央,五開間面闊,單檐歇山式屋頂,下面是一層白基座,基座前面有三條台階,中史是御道,大門東西兩側各有影壁呈八字形擺開,門前左右還有鎏金銅獅兩座,整座大門從形制到規模很像後三宮的乾清門。~http://www.northwest.com.tw/view_china_palace.htm~
 
恭王府 頤和園 天壇 紫禁城 明十三陵 居庸關長城 大鐘寺 盧溝橋 天安門廣場 回景點介紹

標籤: